51毕业论文网专业代写【蚂蚁集团:做普惠金融or风险策源地】开题报告、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文献综述、外文翻译、程序、图纸、作品、答辩ppt(原创、包修改、包过100%、直到通过为止)
需要代写的朋友请联系本站客服
以下是免费参考资料:
10月底蚂蚁集团完成A+H股首发上市股票定价,11月2日该公司实控人及高管被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监管约谈,次日上交所因“监管约谈和近期金融科技监管环境的变化,可能对蚂蚁集团业务结构和盈利模式产生重大影响”,依相关规定暂缓其上市,H股上市同步暂缓。这说明蚂蚁集团业务模式很可能须因应监管政策新变化做出调整。全球最大独角兽暂缓上市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热烈讨论。蚂蚁集团是以金融科技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全球引领者,而其惊人的高杠杆监管套利经营业务备受诟病。它何去何从不仅牵动各方利益,更关乎中国金融科技企业未来经营模式走向。
蚂蚁集团是以金融科技驱动普惠金融创新的领导者。它将大数据等数字金融科技应用于支付宝超10亿个人和8000多万商家多样化金融需求及其商业活动场景,持续迭代创新金融服务满足客户需求,几乎每日为每位国民服务。2004年推出支付宝,先后推出移动支付宝APP、快捷支付、二维码支付等,每笔交易成本最低至0.02元,小微用户收费低于0.6%,而国际第三方机构约3%,支付安全、快捷、低成本,客户体验和黏性持续优化提升。2013年推出大众理财产品余额宝,实现1元理财,操作简便,零手续费,支付宝客户可随时申购、随取随用,每年为超2.5亿客户创造数百亿元收益,是全球最大的货币基金产品。2014年推出个人消费信贷产品花呗,信用额度500-50000元,可分期还款,免息期最长40天。2015年推出借呗,依芝麻信用分可申请1000-300000元贷款。花呗和借呗贷款期限最长12个月,用户超5亿人,贷款余额逾1.73万亿元,占中国网络个人消费信贷额的80%左右。2015年推出小微经营者贷款,用户超2000万,贷款余额逾4200亿元,成本最低2.3元/笔,而传统小微贷款平均成本约2000元/笔。花呗、借呗和小微经营者贷款均是无抵押纯信用贷款,借还款操作简单快捷,实现3分钟申请、1秒钟放贷、全程0人工干预,可随借随还。上述业务足以证明,传统金融机构不能提供金融服务的约80%社会人群,蚂蚁集团借助现代数字金融科技,为其创新提供实时触达、方便快捷、高效率、低成本和风险控制优良的服务,包含支付、消费信贷、小微企业金融、理财、保险及基金等多样化个性化普惠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业运行模式和机制,有效解决了金融市场部分失灵问题,开创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新局面。
蚂蚁集团经营业务风险加速蓄积,逐步向金融风险策源地演化。蚂蚁集团依托阿里巴巴集团超10亿用户的商业活动数据,利用大数据等金融科技经营网络第三方支付、消费信贷、小微经营者贷款等业务,引领金融经营模式、业态创新。蚂蚁集团始终以创新拓展金融业务版图,各项业务在政府监管部门开明包容监管下迅猛发展。目前争议最大的是作为其营收及利润主体的蚂蚁花呗、借呗及小微经营者贷款业务,信贷余额超2万亿,规模巨大,自有资金仅占2%,98%资金来自金融机构合作伙伴或者ABS,变相过度加杠杆,业务规模未来还可能疾速膨胀,而贷款风险几乎完全被转移给与其合作的超百家金融机构或ABS投资者,且其创新的网络联合贷款业务游离政府监管之外,涉嫌高杠杆监管套利经营,导致潜在金融风险快速积聚,引起政府监管部门高度警觉。不仅如此,蚂蚁集团庞大的长尾客户群大多缺乏金融市场专业操作能力,部分客户还面临共债风险,当市场波动较为剧烈时,其非理性从众行为可能导致风险快速扩散,易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该集团信贷评审模型和大数据风控等核心经营能力风险尚未经历完整经济周期和风险压力检验,不能无视其潜在风险;该集团带来的市场垄断和不公平竞争、产品及业务边界模糊、数据安全及保护、信息技术可控性及有效性风险等问题易触发系统性风险;该集团开展非金融、金融、类金融和金融基础设施等多种业务,是全世界混业程度最高的机构,此业务模式可能潜藏巨大风险。随着蚂蚁集团业务快速创新扩张,上述多方面风险必将加速积聚,交叉影响,甚至诱发风险共振极速推高其总风险,政府监管不能座视这些潜在风险演化为现实风险。近些年P2P暴雷、股权众筹损失和互联网理财诈骗等所谓互联网金融创新导致的种种棘手金融问题,迫使政府监管确立了“所有金融业务都要纳入监管”原则。金融科技可增强感知、识别、分析、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但绝不可能从根本上清除金融风险。因此,坚决防止蚂蚁集团经营风险快速积聚,进而演变成金融风险策源地,政府监管部门调整金融科技业监管政策顺理成章。
建立蚂蚁集团和政府监管常态化互动机制,共同探索金融科技业发展和政府监管共生的适宜模式。从政府监管角度讲,首先,蚂蚁集团经营规模巨大的金融业务,理应纳入监管,虽以金融科技方式经营也不应例外。其次,采用监管传统金融业或类似监管方式,可能大幅压缩蚂蚁集团金融科技创新空间,抑制其创新激情和创新动力,不利于中国金融科技产业未来创新发展。最后,政府监管应建立在充分理解和促进蚂蚁集团金融科技创新发展、又能有效控制其潜在金融风险的相对宽松有效监管框架下,逐步探索适宜的创新监管模式。从蚂蚁集团角度讲,首先,必须清醒认识到政府监管始终支持蚂蚁集团金融科技创新发展,包容性监管给足了创新空间,但包容性监管不等于疏于或放弃监管。其次,不能以金融科技的名义规避或拒绝政府监管而继续坐享监管套利。如蚂蚁集团实控人在知名度颇高的民间金融论坛上公开猛烈抨击、甚至否定全球金融业公认的巴塞尔协议的基本监管原则,重演屡试不爽的人气商业精英借助公众舆论场施压政府放松监管的戏码,而蚂蚁集团已发展到大而不能倒的地步,并且在快速扩张,政府监管不能无视其经营风险快速积聚,可能触及引发系统金融风险的红线,政府监管已无退路。因而惯性施压政府继续放松监管是歧路、邪路,绝对走不通了。最后,蚂蚁集团应与政府监管部门充分沟通,换位思考,在充分满足政府监管对防范金融风险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争取自身业务创新发展的监管空间。科技金融业务与过往金融业运用现代科技可能根本不同,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金融业经营理念、运作模式、经营方式、客户服务等,需在实践中加深认识金融科技业态,随实践发展探索适宜的业务发展模式和政府监管模式。唯如此,才能使金融科技与政府监管和谐共生发展,加速金融科技创新发展,加速普及普惠金融服务,进而占领全球金融科技创新制高点。
与政府监管和谐共生,蚂蚁集团必将成为稳健发展的卓越的全球金融科技创新引领者,发展前景无限。否则,蚂蚁集团要么逐步快速演变成金融风险策源地,要么被政府严厉监管,自堵自毁发展之路。在被监管约谈后,蚂蚁集团表态:稳妥创新、拥抱监管、服务实体、开放共赢。政府监管部门和蚂蚁集团的沟通取得初步成效,打开了蚂蚁集团与政府监管和谐共生的大门,后续必将值得期待。
51毕业论文网 提醒您:凡在本站下单的(原创)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将不会再次出售!一律【原创、包查重、包修改、包过、直到通过为止】请你放心购买!